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2:50 点击次数:101
2月18日,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外科诊室内,李赞完成当日排号后,又为5名远道而来的患者加诊。他说:“患者奔波不易,牺牲点休息时间不算什么。”
从医33年,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,以“移花接木”的显微外科技术闻名业界。他带领团队每年完成2000余台肿瘤整形修复手术,用一双巧手为乳腺癌患者重建身体曲线,更重塑她们的生活尊严。
“移花接木”炼就“金刀”
李赞的医学之路始于1992年。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,他扎根湖南省肿瘤医院,深耕头颈肿瘤外科领域。
很多口腔癌患者手术后彻底毁容无法出门,甚至吞咽说话都受巨大影响,为了帮助这些患者,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及整形技术,他辗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、台湾长庚医院及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,将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临床实践深度融合。
长期临床工作中,李赞发现一个揪心的现实:我国超70%的乳腺癌患者选择切除乳房,但仅1%的患者考虑修复重建。
“失去乳房的女性,即使战胜了肿瘤,也常因身体残缺陷入心理困境。”2004年,李赞率先开展肿瘤整形外科工作,主攻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乳房再造技术,特别是乳腺癌术后的一期二期自体组织乳房重建。
目前李赞团队在游离皮瓣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在全国享负盛名,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。
二期自体组织乳房重建号称平地起高楼,借助显微血管吻合技术,将患者腹部或者大腿内侧切取皮瓣组织,在乳房缺失区重建一个乳房,恢复女性的曲线美。手术难度高,耗时长,对术者及团队要求极高。
2020年,50岁的患者吴琳(化名)此前在当地医院进行了乳腺癌的乳房切除术。切除乳房后,吴琳饱受义乳滑落和移位的困扰,原本性格开朗爱打扮的她不再穿漂亮的裙子,性格也愈发敏感自卑。
了解到延期自体组织乳房重建这项技术,吴琳来到湖南省肿瘤医院,找到了李赞进行二期自体组织乳房重建。
“为了使胸部和自体皮瓣中的血管吻合,需要在牙签大小的血管缝上8至12针,至少要缝合一根动脉一根静脉,有时候甚至要缝合6根甚至更多血管。”李赞介绍,一台DIEP乳房重建手术至少要耗费5至8个小时。
然而,由于吴琳前期做过放疗、化疗,血管条件并不算好。这就意味着需要保留更多的穿支血管以保证皮瓣血供,对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做好这台手术,是李赞团队与时间的“赛跑”。
利用下腹部皮瓣组织重建一个新的乳房,血管吻合后皮瓣血运不理想,只能重头来过,李赞不言放弃。面对吴琳因放化疗导致的血管条件不佳,李赞团队历经5次血管缝合、15小时“马拉松式”手术,最终成功完成自体乳房再造。术后,吴琳重拾自信:“终于能穿上心仪的裙子,生活不再是灰色。”
生命的“宽度”与医者的温度
2023年,为响应省委的柔性援疆政策,“李赞教授乳腺肿瘤整形外科名医工作室”在新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挂牌。授牌当日,李赞连续9小时为一名维族年轻乳腺癌患者完成高难度修复手术。谈及援疆,他目光坚定:“技术无边界,患者的希望在哪里,医生的脚步就该走向哪里。”
为减轻贫困患者负担,2014年,李赞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发起“双百工程”——即100万元资助100名困难患者完成修复手术。他常叮嘱团队:“治疗方案要科学,更要经济,不能让患者因费用放弃尊严。”
李赞深知,一人之力有限,唯有培养更多专业医生,才能惠及更多患者。他牵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,接受来自全国的进修医师,18年来累计培训1500余名医生,被业界誉为“自体乳房再造黄埔军校”。学员遍布各地,许多已成为当地肿瘤整形领域的骨干。
“手机24小时开机”是李赞的职业习惯。即便日程排满,他仍坚持每日与家人共进早餐。在女儿读高中的时候,为了让女儿多睡会儿,全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,只要没有出差,晚上女儿下晚自习都会去校门口接,风雨五阻地坚持了三年。“顾好小家,家庭稳定,才能全心守护‘大家’。”谈及家人,这位严谨的医者满眼温柔。
从“中国好人”到“中国好医生”,李赞用半生诠释何为医者仁心。他常说:“医学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,对完美的追求。”如今,他依然奔波在手术台、讲台与公益项目之间,以匠心拓宽患者生命的“宽度”,让更多的残破的躯体得到完美的修复,挽救了无数的家庭,也用热爱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广度。
(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黄雅群)